项目出海实战1:关注 10 个科技媒体渠道

项目出海实战1:关注 10 个科技媒体渠道

部分资源需使用积分获取,注册就送积分,论坛互动、签到途径轻松获取。

部分图片较大,加载较慢,PC端浏览最佳!



往期回顾:

项目出海第一站-寻找海外商机-连载中….

 

 

image

image

1.1 什么是工具站?

1.1.1 网站的常见类型 @ChatGPT

本节内容来自 ChatGPT 的辅助:

概括来说:

•工具站:提供特定工具或服务的网站,例如搜索引擎、在线存储空间或翻译工具。

•内容站:提供文本、图像、音频或视频内容的网站,例如新闻门户网站、博客或社交媒体网站。

•电商站:提供商业服务或产品的网站,例如独立站官网或在线市场。

•社区站:允许用户互相连接、互动和分享内容的网站,例如论坛、社交网络或博客平台。

•教育站:提供教育资源、在线课程和学习工具的网站,例如在线学习平台、教育博客或教育机构官网。

•娱乐站:提供娱乐内容、游戏和视频的网站,例如在线电影、游戏网站或音乐平台。

•新闻站:提供最新新闻、事件和评论的网站,例如新闻门户网站、博客或媒体网站。

……

我们经常看到上述类型的网站,但在本次实战中,我们主要关注工具站。为什么选择工具站?因为它可以满足您从用户需求挖掘定位到达成变现的全流程需求。

1.1.2 工具站的特点和分类 @ChatGPT

本节内容来自 ChatGPT 的辅助:

通常来说,做一个商业成功和用户满意的在线工具型网站,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用户需求:了解用户需求,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

•用户体验:注重用户体验,保证界面简洁、使用方便。

•功能强大:提供强大的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采用高效、稳定的技术实现,以保证网站稳定性。

•数据安全:采用高安全性技术,保护用户的数据和隐私。

•市场营销: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吸引用户使用。

•客户支持:提供优质的客户支持,解决用户的问题。

•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行为和偏好,不断改进网站。

工具站提供好用的工具,帮助用户解决某些需求,如个人所得税计算器、万年历、IP 信息查询等。

工具站的具体分类,举例来说:

•邮件营销工具:如 Mailchimp、Constant Contact、AWeber 等

•项目管理工具:如 Asana、Trello、Basecamp 等

•网站分析工具:如 Google Analytics、Mixpanel、Heap Analytics 等

•在线支付工具:如 PayPal、Stripe、Square 等

•在线图片编辑工具:如 Canva、Piktochart、Visme 等

•在线文档协作工具:如 Google Docs、Microsoft Office 365、Zoho Docs 等

•在线客服工具:如 Intercom、Zendesk、Freshdesk 等

•在线表单工具:如 Typeform、Google Forms、JotForm 等

这些大多都是知名的产品,而作为个人或者小团队开发者,我们更需要瞄准细分领域的用户需求,所谓的「Micro SaaS」,Micro SaaS 是一种小型的软件即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 产品。它通常是一个简单、易用的互联网工具,可以解决特定的业务需求。

与传统的 SaaS 不同,Micro SaaS 通常更加专注于某一特定方面,并且价格更加实惠。开发 Micro SaaS 产品的关键在于了解用户需求,提供简单易用的解决方案。

工具类网站开发完成之后,日常维护花费的精力比较少,可以自动运行。而且如果工具做得的确好用,用户会自己记住网址或者放入书签以备以后访问。

1.1.3 为什么要做英文工具站 @刘小排 @哥飞

为什么需要从海外网站(英文工具站)开始呢?

因为做海外网站,最快。比做其他形态的产品,要快出很多。

做 iOS、Android 的 App 很慢。

首先,它们编码过程比做网页复杂,编码能力要求也更高;其次,上线还需要打包、提交审核,审核还可能不通过,时间成本很高。

如果你做的是国内 App,那就更慢了,你还需要花 3 个月的时间拿到软件著作权证书,才能够上架国内的应用商店。 更讨厌的是,当你想修复小 bug,你不得不重新发版,用户还得升级安装的 App 才能使用,这会严重拖累你发布 bugfix 的效率。

做国内网站,也很慢,你需要域名备案。域名备案,周期大约是 1~3 周。如果你是在一些要求特别严格的城市比如北京,备案还经常被打回。

做微信小程序,比上面两个略好,但也慢。 它的问题是:微信小程序开源生态不够大,有很多轮子需要我们自己造,难以直接引入开源代码加速我们的编码过程。

做海外网站是最快的。它不需要软件著作权证书、不需要域名备案、不需要应用商店审核、软件有更新的时候用户不需要重新下载 App。代码放到 Github 仓库里,通过 Github Action 做 CI/CD,实现一提交代码就立即自动上线的效果,开发体验倍爽。

等工具站做好了,排名上去了,几乎就可以吃十年二十年收益。只要还有互联网,只要还有搜索引擎,只要还有互联网广告,你就还会有收入。而且一个网站存活得越久,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外链就会越多,那么排名就会越稳固。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你不能做垃圾站,赚钱的前提一定是你做的工具能够切切实实帮助到别人,用户才会自发的帮助你传播。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做网站属于长期积累的事情,所以不要想着等以后再做,而应该立即开始去做。做好了,放在那里不去更新,只要你的工具站还有人使用,权重就会日积月累,越来越高。

尤其今年一整年,大家对于 AI 的热情都很高涨,只要你做的工具跟 AI 相关,用户就会自发帮助我们传播。

所以可以说,现在是最好的下场时期。

可以做的方向有很多,有些需求是短期的,有些是长期的,有些是 for fun 为了好玩的,有些是真的工作生活需要用到的。

对于我们大多数新手来说,可以先做短期的或者 for fun 的需求练练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挖掘需求,如何做 SEO,如何获取流量,如何宣传推广,如何将流量变现。

之后就可以布局长期的、工作生活需要的一些工具,参考竞争对手,争取在某些方面超过竞争对手,如做得更好用,做得更漂亮,做得处理速度更快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从网站开始”,不意味着你的产品永远都是一个网站。

只不过 MVP 阶段是网站而已,当你接受到足够多的用户数据反馈之后,你再去为它做微信小程序、iOS App,永远都不迟。

内容来源:《写给独立开发者:如何快速做出产品 MVP》《海外工具从需求挖掘到网站制作一篇文章让你搞懂》

1.1.4 中国工具出海时间线 @非洲水手

恰逢看过吴晓波的《激荡四十年》有感而发,今天在这里想先和大家复习下中国工具出海的时间线,这激荡二十年也大致可以分为 4 个时期:萌芽期,起始期,扩张期,转型期。

1、萌芽期

首先是萌芽期,1998-2007 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早期,在那个还是 Copy to China 的时代,在中国工具出海第一人周奕的带领下,以 MP3 CD Maker 为开始,中国互联网出海迎来第一波曙光。

图片[3]-项目出海实战1:关注 10 个科技媒体渠道-知识充电站

2、起始期

也是在这个时候大家开始意识到,工具出海是可以抹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随着 2007 年 iPhone 初代及 Apple App Store 的发布,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中国工具出海进入了起始期,久邦、百度、360、UC、金山等国内玩家开始在海外“低调地”攻城略地,闷声发大财。

3、扩张期

接着到了 2011-2016 年,移动互联网出海正式进入扩张期,工具出海渐渐形成细分领域:手机管理类,如 Clean Master;相机图片类,如美图秀秀;桌面类,如 Solo Launcher、Go Launcher;浏览器类,如 UC、海豚浏览器等。不到 0.01 美金的买量成本,动辄数亿数十亿的安装量,迎来了出海资本的明媚春天。

这个时代也催生了众多广告代理公司,如 Yeahmobi、Mobvista、Avazu 等,或自己开辟了广告代理业务,如猎豹 CM。很幸运我也是在这个时代入的行,服务过很多当时的明星产品,有幸见证了出海行业的辉煌时代。

4、转型期

好巧不巧,时间很快来到 2017 年,工具出海经过了几年的黄金窗口,增长方式越来越多元,变现方式越来越成(kua)熟(zhang)。与之同时的是海外人口红利越来越少,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平台规则(主要指 Facebook 和 Google)越来越收紧。

图片[4]-项目出海实战1:关注 10 个科技媒体渠道-知识充电站

图片[5]-项目出海实战1:关注 10 个科技媒体渠道-知识充电站

久邦股价腰斩而退市,Google、 Facebook 相继禁止锁屏广告,Facebook 更是暂停了中国区工具广告主的广告投放,Google 相继下架了 iHandy、猎豹等开发者的总计几百款工具产品,看空工具出海的声音不绝于耳,利益空间不断被压缩,工具出海行业被迫转型。

难道中国工具出海要止步于此?可以继续看看后面的内容。

内容来源:3 月 6 日《关于出海工具产品营销推广,我的几点经验分享》@非洲水手

1.2 英文工具站的变现方式一览

赚钱核心两个元素:流量 和 产品。

关注流量和产品两个赚钱核心元素,确保不仅仅是产品开发,而没有盈利能力。

如图,ChatGPT 海外工具站也分为 卖流量 和 卖产品 赚钱,你可以大致先进行初步了解。

图片[6]-项目出海实战1:关注 10 个科技媒体渠道-知识充电站

竹子是一节一节长出来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变现这一步之前,我们需要经历找需求、开发网站、获取流量等步骤,因此你得明白,在做网站之前我们可以选择某个变现方式为方向,但是实际上,我们需要先做出第一个站,搞到流量,才能进一步实现变现。

而主要的变现方式的步骤,在接下来第五章和第六章也会有所说明

接下来就看看有哪些变现方式,以它为自己为之努力的方向吧!

1.2.1 卖流量 – 广告变现 @子木

卖流量是通过提供免费工具的网站实现变现的模式,类似 https://decompilertool.com/https://sharegpt.com/ 如图,挂广告就能变现

图片[7]-项目出海实战1:关注 10 个科技媒体渠道-知识充电站

这类工具站的特点:

•第一要素:提供有价值的免费工具,以获取流量

•变现也简单:广告、分销、广告联盟、Affiliate(联盟推广)、导流其他产品等方式来实现变现

比如 ChatGPT 领域,最简单就是通过提供 ChatGPT 免费工具站,可以通过导流,ChatGPT 账号自动发卡进行变现即可。

1.2.2 卖产品 – 付费变现 @子木

卖产品是通过提供付费工具的网站实现变现的模式。

比如 ChatGPT 相关的付费工具站,类似 https://www.proseoai.com/ (圈友做的 谷歌 SEO 获客内容神器),可以通过试用后转为付费用户来实现变现。

图片[8]-项目出海实战1:关注 10 个科技媒体渠道-知识充电站

这类工具站的特点:

•第一要素:提供有付费价值的工具

•链路也长:搞流量 -> 搞转化 -> 还要客服搞成交 -> 还还要搞客服售后。即需要建立完整的销售链路,包括获取流量、转化、客服销售和售后等环节。

同时卖流量和卖产品是否可行?

当然可以。拥有流量意味着可以同时销售自己的产品和流量,只需确保相关性和目标客群的一致性即可。这样做可以实现双重变现效果。

内容来源:5 月 25 日《普通人能做 ChatGPT 相关海外工具的 IDEA 方向》@子木

1.2.3 广告 + 付费订阅变现 @亦仁

随着 Google play 政策的收紧,广告+付费订阅慢慢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成为趋势,其核心本质就是找到那批愿意付费的用户,让他们掏钱付费,让不愿意付费的用户看广告。 如果早期没有用户画像,不知道什么类型的用户才乐意付费,就粗暴点让所有用户都走一遍付费流程,拒绝付费的用户再走一遍广告流程,当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用户体验,再通过 ABtest 测试不断调优,最终达到 LTV 最大值。 广告方面,可以通过使用聚合工具找到最合适的广告来源来进行广告调优。 聚合的作用是把最高的收益的广告挑选出来推送给用户,为每次的展示选择最优 eCPM,以此来增加广告填充,获取更高的广告收益。 付费订阅方面,其 LTV= 新增用户数*订阅率*支付率*续费次数。 其实无论 Google play 还是 appstore 在很早之前就一直鼓励开发者用这个模式,但是也是在这一两年,我才感觉到这个模式对中国的出海开发者才开始热起来,我建议工具类的产品,尝试订阅,由于以下两个原因:

有免费试用周期,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让用户享受产品服务,最终锁定更多的高价值用户

对比单次购买的模式,降低了单次支付的金额,但是后续订阅有自动续费功能,主动帮用户续费,最终整体 LTV 会比单次收费来得高很多。

除了上文这些关于订阅模式的讲解以外,亦仁之前也分享过一段关于订阅模式的解释,这里摘录过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原文查看全文。

在当下,订阅模式已经超出了本身最初的狭窄定义,广泛适用于各个商业细分领域之中。在出海行业,可以看到,这一商业模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了工具类变现中。 在 5 家增长之星中,喜马拉雅、蓝城兄弟和 WPS Office 都采用了订阅的商业模式。尽管在具体的执行策略中有所不同,但显而易见的是,订阅模式很好地拓宽了其应用原本的边界。 以 WPS Office 为例,WPS Office COO 章庆元在接受 Morketing Global 采访时谈到,“会员订阅已成为 WPS 越来越依仗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的基础是不断增长的用户规模,以及适用于不同用户人群的本地化内容服务。我们在海外市场正不断探索如模板服务、H5 海报制作等轻度编辑的产品,我们相信这是 WPS 正确的发展方向。” WPS Office 作为一款办公类的工具应用,其基础功能,如文字处理、制作图表等功能会免费向所有用户开放。但如果 WPS Office 的业务仅仅停留在这些基础功能上,很容易落入到其他工具类应用存在的变现困局中。传统的工具类 App 很难带来用户粘度,这大大限制了商业变现模式的可能性。 订阅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用户黏度的手段。 WPS Office 的订阅模式提供了大量创意类模板等轻度编辑产品,吸引用户进行订阅。而这将使得用户对应用的使用频次大大提升,使用应用的方式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在此基础上,WPS Office 可以开展社群运营,奖励生产优质内容的用户,从而延展了 WPS Office 的边界。”

内容来源:《订阅模式让出海工具获得新生》

1.2.4 先免费后付费变现 @静水流深

利用提供免费的服务,收集用户,进行后续变现,以下是我们的网站:

https://realfavicongenerator.net/api/

很多人估计会觉得这个网站又没广告又免费难道为爱发电吗?

其实不然,人家变现的地方在这里,申请他们的 API 要提交邮箱,后续可以推送其他服务进行变现。

1.2.5 资本变现 @静水流深

如果真海外流量变现,一定要有 adsense 帐号,这是一切的保底收入。打算认真创业就正儿八经注册一家公司,真正最赚钱的事情是卖公司,而不是公司的业务赚钱,这就是资本市场的魅力。

BLOCKCHAIR)这家对加密货币提供优质服务的网站,技术牛逼以及服务体验好,就是没收费的东西,人家为什么免费?

因为只需要做口碑获取用户数,在资本市场出售公司的股权进行融资即可,因为这样的网站只要用户基数增加,任何人都不会认为没办法变现的,所以资本一定抢着投资这样的公司。

还有下面的这个案例(IP 数据定位与服务),利用免费的服务收集到大数据,利用积累的数据商业化定制服务变现。

内容来源:《英文工具站,你没见过的那些案例》

1.3 了解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 @Cathy

?

章节概要

了解一个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将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产品规划。一个产品做出来之后,一般都会经过三个时期:

测试期

推广期

衰退期

测试期的目的,是获取用户反馈以及决定是否推广。

进入推广期,说明产品的用户接受度不错,有一定的自增长,或者有资源可以大推,这阶段关注的是持续获取用户和变现的能力,主要指标是新增、活跃、留存和收益,服务对象由一个个单个用户变成数字,所以在推广期前就需要把数据统计平台加上。

产品进入稳定期或衰退期,有可能是市场因素决定,也有可能是用户变了,这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第二次用户或者收益增长。需要回过头来将主要精力又放在用户上,去寻找现在用户的真实需求。

从测试到推广到稳定或衰退,这是所有产品的生命周期,按规律办事,才会事半功倍。

产品(适用于所有产品、工具站、内容站、APP 等)做出来以后,一般都会经过三个时期:

•测试期

•推广期

•衰退期

这里以圈友 @Cathy 做过的 App 举例。

1.3.1 测试期

目的:

获取用户反馈以及决定是否推广

时期:

为期一个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同事和身边朋友测试,这阶段直接发 demo,没上线的 APK 。看着他们操作就行。因为前期他们都知道你要做什么产品,所以主要关注 Bug 、易用性和需求匹配度。

第二阶段:

前期勾住的最核心的种子用户,几个就好。主要关注需求匹配度、Bug 和建议。

第三阶段:

在应用商店上线 Beta 版本,并在论坛社区邀请大家加入 Beta 计划。主要关注需求匹配度、Bug 和建议。

第四阶段:

在应用商店上线正式版,这时候可以在社群发送邀请,把前期积累的用户都邀请过来体验,用户不足的情况下, 可以在非专业论坛、 App 评测网站发帖,比如著名的 XDA Developers (最好提前多养几个号), Quora 、 Making Money with Android 、 Droid Forums 、 Facebook Group 、AppAdvice 、 App Store Apps 、 148Apps 等。

应用商店:GetJar , SlideMe , Opera Mobile Store , AppsLib , Amazon Appstore , AppBrain 。 如果觉得应用好,可以去以下网站申请榜单: Kiip Build Fund , The mobileys , Appy Awards, Best App Ever Awards , AppCircus Competition ,甚至申请 AppStore 和 Google Play 的推荐。

在猎豹负责的一款 App 靠推荐获取了超百万的初期用户。想图快可以通过 Facebook、Google 等渠道推一点量过来(一定要精准),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要看用户反馈和自增长能力。也是一个判断 App 是否存亡的关键时刻。如果反馈和自增长不行,方向、路径总有一个出错。

不同的 App 测试期在第三和第四阶段会稍有差别,以我负责过的 App 举例如下。

社交型的 App:

在第三和第四阶段来自外部社区测试非常重要,我参与过朋友的两个类型的社交性 App ,一个是游戏语音交友型和匿名交友,我的方案是在多准备几个马甲进入该类型的 Facebook Group 、XDA Developers、竞争对手社区放钩子。

工具型的 App:

此类 App 测试则需要短平快。以我们团队监控到大量竞争对手 App 下架、快速产出了一款短期获利 App 举例,在 App 包名、名字、描述等素材中优雅的放入竞争对手的关键词,在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获得了大量测试用户,为我们打磨产品和推广提供了充分测试数据。

所以测试期除了关注用户反馈,还有一个是 ASO ,可以为推广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App 的包名、名称、Logo、短描述、长描述、关键词、宣传图、 Page 页、视频内容、评论,每一个模块都很重要,最基础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的。

而另外一款上面提到过的竞争压力很大的 App ,则需要通过付费推广拉一定的精准用户以便测试,一般一天不到 100 美金即可。

对于有同类型产品的大公司 App ,一般通过导量的方式获取测试用户。

订阅型的 App:

一般是两种流量两种结合,以我参与的一个 TikTok 付费型工具 App 举例,刚开始大部分的测试流量来自于 Quora 和 Google 流量,在所有问答后面我们都留了产品名称或链接,由于这个品类也属于竞争压力比较大的品类,所以我们在测试期也集合了每天 20 美金左右的 Google 流量。

所以对于个人团队来说,开通 Facebook 广告和 Google 广告非常重要,能花小钱办大事。

1.3.2 推广期

进入推广期,说明产品的用户接受度大家都很满意,有一定的自增长,或者有资源可以大推。这阶段关注的是持续获取用户和变现的能力。

关注的主要指标变成了新增、活跃、留存和收益。服务对象由一个个单个用户变成数字,所以在推广期前就需要把数据统计平台加上。

分为免费推广和付费推广:

免费推广需要持续维护,付费推广的没什么窍门,总结成两个字就是「细节」,需要做预算和推广规划、渠道的拓展与维护、质量监控和数据分析,不同产品对付费渠道选择不一样,主流的付费渠道有社交媒体、Google 、网盟。

新产品建议先尝试社交媒体,质量稳定。不知道投什么渠道,可以看竞争对手在哪些渠道推广,先可复制一波测试。最终选择一两个 ROI 最好的渠道长期做。

在这个时期除了自增长特别好的 App ,一般都需要做付费推广,以我以前负责的 App 举例:我有 2 款工具 App 没有付费推广,原因是整体行业受 Google 压制,而我的这两款靠着竞争对手关键词可以生存下去,如果推上去反而会被枪打出头鸟,所以一直苟活着。

上文提到的两款小 App, 3V 以及美化类的 App 竞争压力大, ROI 还可以,所以付费推广会一直持续。这两款 App 的付费推广经验是只投竞争对手看不起的 Google 的长尾流量,在推广成本上做到差异化。

而在猎豹期间做的桌面产品大部分流量来自于免费流量,具体做法是通过大量的主题 APK 铺大量长尾关键词。

不管免费还是付费推广都需要关注 AARRR 模型,这个模型始终贯穿在我们整个用户链路中。 从用户看到素材到最终使用,每一个环节都会经过无数次 AB testing ,比方说我们的 Top 主题产品,每周都会分语言测试图,文字,以便吸引看到的用户点击下载。

而下载的用户到下载成功则会优化包大小,在质量和包大小之间找到平衡。下载成功的主题到点击应用主题则会 AB testing 应用按钮颜色、样式以及推荐的主题。 应用成功下载到桌面则会优化包大小、对应的图片和文案。下载成功到使用则会根据用户的特征(国家、机型等)在第*天推荐类似主题或者 Top 主题,以便提升用户使用率留的更久。

1.3.3 稳定期或衰退期

产品进入稳定期或衰退期,有可能是市场因素决定,也有可能是用户变了,这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第二次用户或者收益增长。需要回过头来将主要精力又放在用户上,去寻找现在用户的真实需求。

我负责的桌面产品算实现了非线性增长,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目标用户还有需求没满足,能通过差异化的运营推广手段获取这部分用户。

但我自己的小 App 大都进入到了稳定期或者衰退期,稳定期的 App 需求很稳定,我的服务、推广都能跟得上,所以会继续维护。

而衰退期的 App 本身做的就是短期效益,投入太多反而是负担,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

内容来源:《Google Play 赚钱机会:对于小型技术团队/个人开发者,如何判断一个 App 是否值得做、引流及变现方法论分享》

1.4 如何快速做出工具产品 MVP @刘小排

?

章节概要

为什么需要快速做出产品 MVP ?因为新产品的失败率太高了。为了提高整体成功率,我们只能增加数量,只能不断地尝试新的 idea,这是所有创新者的窘境。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几个快速做产品的方法论,在精益迭代的商业竞赛里,每年能发布 12 个 MVP 产品的你,比每年只能发布 3 个 MVP 的对手,多了四倍的优势。

当然,完成 MVP 产品只是做工具产品的第一步,重点在于验证需求,明确后续优化方向。当我们通过 MVP 初步验证了这个方向可做之后,需要根据数据和反馈,进一步完善优化、迭代网站的功能,提高竞争力,达到持续变现的目标。

著名独立开发者 Peter Levels,在今年 10 月,新发布了一款产品 avatarai.me 。在上线第一天就入账 1 万美元。 上线十天,总共入账 10 万美元。

厉害吧?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是“多”。

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中,他一共做过 70 个产品,其中只有 4 个成功了。成功率只有 5% —— 注意,他是全世界最厉害的独立开发者之一,成功率才仅仅 5%, 何况是我们呢?

图片[9]-项目出海实战1:关注 10 个科技媒体渠道-知识充电站

既然这样,那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

•去做你能想到每一个 idea

•用最省事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把它做出来,上线。比如:一个周末。

•上线后,看用户数据。让市场告诉你,你是否应该继续投入。

具体如何做呢?下面是一些比较详细的方法:

方法一:购买模板,两天内做出 MVP

作为一个海外工具网站产品的 MVP,只有两点是重要的

•界面要漂亮,看上去就很贵很专业。

•核心的功能,要可用

根据这两点,我们的解决方案呼之欲出。

首先,界面如何漂亮呢? —— 花钱买个模板!

我买的是这一款 https://tailwindui.com/templates/salient

你可以和我刚刚提到的 https://keywordsea.com 对比一下,是不是感觉,一毛一样?

不过,这款挺贵的。我更建议你到 themeforest.net 去看看,选择更多,便宜。一般大约 10 美元到 50 美元不等。

然后,核心功能,如何完成呢? —— 方法是:只写一个函数!

对,只写一个,这个函数,就是你的主功能。 其他函数一概不写。

任何一个函数,我不太相信一个合格的程序员、在开源社区的帮助下, 8 个小时内写不出来。

比如,你想做一款“下载 Youtube 视频”的工具, 你先定义好输入和输出(输入:URL;输出:视频文件),然后去 Github 找代码,稍微改一改, 全程不会超过 1 小时。

总结起来,

买模板: 1 小时

买域名:1 小时

写文案:1 小时

改模板:2 小时

主函数:8 小时 (往往更少)

部署上线:2 小时

两天时间,绰绰有余了。

上线后,把链接发到一些 Startup 社区,比如 Product Hunt。 然后就可以静静地等待数据了。

观察什么数据好呢? 如果是免费产品,请重点关注自然流量的增长,因为它们代表用户在自传播。 自然流量包括:社交网络流量、搜索流量、外链流量。

方法二:通过预售,半天内做出 MVP

敏锐的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上述过程中,最消耗时间的是写主函数,其次消耗时间的是前端界面(买模板+改模板),它们占整个 MVP 时间的 70%以上。

如果这两项功能都不做,岂不是可以进一步缩短做 MVP 的时间?

没错,还真可以。

尤其是对于付费产品而言,你完全可以不做主功能。因为你只需要验证“付费意愿”即可。

“验证付费意愿”的最好办法,就是“预售”,AKA“卖空气”!

具体步骤

•写产品预售的营销文案,尤其是列出你要解决的问题、你的 3 个卖点。

•用工具生成 Landing Page。推荐工具 carrd.co、Webflow、Framer,把你的文案填进去

•用 Typeform 接入 Stripe 支付功能。

•购买 Google 关键词搜索广告,关注转化率数据。

carrd.co 和 typeform 的产品体验很好,它们具体怎么使用,我就不手把手教了。

在 carrd.co 里制作 landing page 的界面,如图所示:

图片[10]-项目出海实战1:关注 10 个科技媒体渠道-知识充电站

在 Framer 里制作 Landing Page 页面,如图所示:

图片[11]-项目出海实战1:关注 10 个科技媒体渠道-知识充电站

在 typeform 里添加收款功能的界面,如图所示:

图片[12]-项目出海实战1:关注 10 个科技媒体渠道-知识充电站

再来几个例子。

下面两个产品的 landing page,都是用 carrd.co 生成出来的,不需要写代码:

图片[13]-项目出海实战1:关注 10 个科技媒体渠道-知识充电站

而这个链接,是 Typeform + Stripe,实现了“带有支付功能的调查问卷”。同样也不需要写代码。把这个链接放到 landing page 上,你的 MVP 就算是完成了,可以开始测试转化率 了。大家可以点开链接,感受一下。

https://template.typeform.com/to/zDzdJ3Me

图片[14]-项目出海实战1:关注 10 个科技媒体渠道-知识充电站

内容来源:《写给独立开发者:如何快速做出产品 MVP》

1.5 带着 SEO 的思维做工具站 @子木

我们都知道,谷歌是靠内容搜索来抓取流量的。因此想被用户搜索到,并且达成谷歌更快收录的目的,需要在一开始建站时就包含我们找的关键词及其拓展词。

所以需要我们在代码、域名、站内内容、外部宣传等各个环节,都具有 SEO 的思维,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容易得被搜索到。

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新启动的英文网站,要在谷歌 SEO 获取流量。有目前两种策略:

1.农村包围城市:长尾词理论,从 long-tail 词对应的 1000 个页面为第一阶段目标。然后新站养到中老站后,再进攻三四线城市(mid-tail short-tail 词)

2.大力出奇迹:海量词和海量内容页面。比如新瓶装旧酒方式,新站靠 AI 或二次原创内容

谷歌 SEO,目前我的认知:SEO = Contents (80%) + Backlinks (20%) + Technical (0%)

•Contents:内容为王,谷歌第一性原理是给搜索用户提供价值

•Backlinks:高质量外链是必须的

•Technical SEO:SEO 要求技术目前是基本功

能“搞定”流量能力有很多,推荐程序员优先掌握的是 SEO 能力。因为懂技术后再去学习并实践 SEO 是有点基础的。

另外,如果能够获得稳定的 SEO 流量,也是相对长期、复利、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

接下来就请带着 SEO 的思维,去开始创作你的第一个海外站吧!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共2条
头像
需要任何资料可以留言!站长和网友帮你找!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

推荐